《闹城》——一座工业乐园的乡愁
——一座工业乐园的乡愁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 时间:2020-06-22 【字体:

《闹城》封面

据悉,苏丹作品《闹城》6月16日全网发布。

《闹城》是一部图文对照的个人口述史,它以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强国梦和工业化建设为背景,以作者苏丹成长记忆中的空间和人物为故事线,再现了山西太原这座城市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工业化迸发进程中展现的时代面貌和生活于其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肖像。

这本书的叙述既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个案,又提供了一个时代的类型。苏丹笔下既有我们中国人都有感同身受的亲情,如父亲、母亲、兄弟、奶妈;又有生命成长突围的限制,如楼群、社群、群山、方言;有生命对当下的逃离和对外界的好奇,如幼儿园的高墙、饥饿游戏、铁道的锁链、大学梦;还有空间场域变幻的记忆,如大澡堂、大操场、西马路、防空洞、电影院、工业乐园;最后,作者还为我们绘制了一幅80年代的“老脸”群像,包括工人、劳模、采购员、游商、干部等二十多种人物类型。

杨澜、贾樟柯、朱大可、余世存倾情推荐

“苏丹教授的《闹城》是一本拿起来就要一口气读完的书。这不仅因为他把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都激活了,还在于,他带领我们用艺术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看到真实背后的荒诞,残酷背后的温情。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对记忆的艺术化处理,都让人着迷。”

——杨澜

苏丹的私人记忆,以家庭树、邻里和校园为轴心,借助有序的时空罗织丰富的细节,细腻地再现了60—80年代北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景。在一个公共叙事被任意删除和涂改的语境中,这种高品质的私人记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只要这种文本足够多,就能填补“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历史空白。

——朱大可

太原道上的苏丹先生,为我们证明了触键写作的流畅快感,互动交流的写作延伸。这是一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试验,也是一次行为艺术。苏丹赋予芯片情感,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了故乡。

——贾樟柯

把记忆写下来,既需要作家之笔,也需要史家之笔,还需要艺术家之笔、思想家之笔、科学家之笔。苏丹是艺术家,又是评论家,他的文笔有多重属性,也有多重意义。跟我们常见的文人回忆不同,苏丹笔下有专业眼光,空间意识更是他的当行本色。书中的乡愁虽然也有自然风光,但更多是工业化下的条块分割,是强烈的空间感而非自然感,是变动感而非岁月感。

——余世存

《闹城》

“苏丹是王者之名,他的这本书既是回忆,也是王的宣判。”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人都只能给外人提供材料的时候,在回忆、自传也多半是提供材料的时候,苏丹还给予了判词。如说到山西人的方言,作者感叹“方言即是壁垒,是对同语言族群的一种保护方式”;如说高考,“蔓延在考场内外的焦虑,还有骤然响起的冷酷铃声——这种由政策、制度、规则、格局、文化积习以及控制时间的道具共同营造的空间氛围炙烤着个体的身心,它是许多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这个自传或回忆录因此跟我们汉语学界同类著作有所不同,苏丹有他的理性和节制,但他更施行了叙述者的权利:审判,他不是让历史在回忆里仍处悬而未决的状态,他赋予其价值,他努力对叙述材料进行分别、进行研讨。

读本书让我油然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句诗,“我在今夜做王,我在今夜实现审判”。苏丹是王者之名,他的这本书既是回忆,也是王的宣判。他回忆的价值既指向了当下,也指向了我们中国生活的未来。

我看重苏丹的工作,他把回忆当做寻求意义的努力。不少言路、思路可圈可点,如果穿越到作者笔下的闹城里,当时人的面貌一定是主旋律或主旋律的副本,一定是以为生活在开天辟地的新天地里;苏丹为之定谳说,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那只是清明上河图的粗糙版。我相信这一定论或呈堂证供,它比主流的自证更有意义。

——余世存《序:我们的“清明上河图”》

“感恩上苍赐予我特别的记忆能力,能让我精准还原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场景,再现那些喧闹和悲鸣。”

微观社会的形态以及人性是这个时代里社会景观中的一些凌乱的细节,它们和宏大的理想经常处于矛盾状况。人们一直在冲突中被和谐,在和谐中冲突着。本书描述了很多这样的空间关系和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人物的言语肖像。感恩上苍赐予我特别的记忆能力,能让我精准还原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场景,再现那些喧闹和悲鸣。我希望自己的叙述表现这种矛盾性在生活中“闹”出来的荒诞,当我们嘲笑这些荒诞和错乱的时候,也会察觉这许多荒诞的故事背后都渗透着的当事个体经受的曾经的苦难。我们习惯于用时间来否认这种“曾经的苦难”,也擅于用集体记忆来覆盖“个体记忆”,这是一种比较消极性的文化,不利于我们清醒地回顾历史,面对问题。

……

记忆是一部挖土机,挖得越深就会触及更加细密的记忆神经,人性的恶和善也就会在这些细节的触碰中得以重现。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我的记忆中,善和恶一直都没有缺席,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超越了“爱”和“恨”的书写,在回忆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笔端变成镜头。龙城旧忆就是这样一幅既气势恢宏又一地鸡毛的历史图景,它的碎片经常浮游在我的脑海之中,拼合这些碎片出于一种责任,对自己在于重新认识,对历史则是避免它被掩盖或篡改。

——苏丹《自序:龙城之“闹”》

作者介绍

苏丹

苏丹,1967年生于山西太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知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评论家和艺术策展人。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创造性的非遗保护路径研究,以及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图文由四面空间提供)

苏丹《闹城》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