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

  • “大家写小书”的传统不能丢
    重庆,读者在解放碑新华书店内阅读。新华社发读者在湖南省邵阳市一处图书馆内阅读书籍。新华社发“大家小书”系列图书(部分) 光明图片一名读者在北京市西城区模范书局·诗空间内选书。新华社发编者按:2020年,我国有196万种书没有卖出1000册,图书质量良莠不齐...
  • 长篇纪实文学《张文宏医生》即将首发
    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让无数人认识了一个名字:张文宏。作为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一直战斗在上海抗击疫情第一线,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的疫情科普,让他的影响力溢出专业范畴,成为备受大众信赖的“张爸”。为什么是张文宏?张文宏何以...
  •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康巴》是藏族作家达真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呈现了独特的藏族文化,和清末以来康巴地区的大巨变。其故事传奇,场面宏大,视野开阔,激情张扬,结构独特,角度新颖,是一部让人读起来放不下的小说。其中,时代裂变之下,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种...
  • 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深圳的故事, 就是中国故事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所带来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震惊。当我们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深圳自然是第一个进入视野的关键词。 我记得两年前,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图书界就出版了不少以深圳为主题的作品,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
  • 聂震宁:《阅读力决定学习力》新书发布
    作为我国全民阅读的主要发起人和领读人,聂震宁在阅读史上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阅读力决定学习力》是他集多年思考、研究和实践经验,在其专著《阅读力》的基础上,费时两年写就的一部破解阅读力如何转化成学习力奥秘的专著。本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 通过《我的二本学生》,发现了什么?
    最近,很多人在《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里,发现了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其实,写作这本书,本来就是我的学生推动的结果。对我而言,十几年的从教生活,学生毫无疑问是和我最靠近的群体,也是占据我生命内存最多的群体。面对他们,就是面对自己。
  • 《科技创新热点辨析》出版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某些国家对我国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再次凸显了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如何判断我国当前的科技实力?学术造假、院士贿选等不良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怎样才能尽快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施一公作序、赵永新撰写、人民出版社日前推出...
  •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多部抗战主题图书近日出版
    历史正在说话,史实正在发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多部抗战文献资料及著作集中出版公布。 9月2日,国家图书馆“日本细菌战资源库”正式上线,万余页史料向社会免费开放;集结权威研究力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组织编撰的八卷本《中国...
  • 《小康中国》出版 记录70县市奔小康之路
    《小康中国》聚焦近70座有代表性的县市,充分挖掘我国在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先进典型,展现社会群体为增强更多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奔跑”的生动案例,总结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 北京大学编撰 《政治通鉴》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
    人民网北京8月4日电 由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领衔主编的《政治通鉴》新书发布会暨“通鉴视野下的政治科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据介绍,“政治通鉴”是一项大型的政治学基础研究工程,被列入北京大学“双一流”...
  • 历时24年,国内首部儒学全集将于明年完整出版
    作为近年来川大出版社重点的核心项目,《儒藏》即将于明年完成整体出版。川大出版社《儒藏》是汇聚中国历代儒学成果的大型丛书,是对2500年间儒家各宗派、各类成果的最大集结,收录自先秦至清末学术文献5000余种。《儒藏》全集共计650册,总字数接近5亿字。目前,...
  • 五卷本《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冀读者“呼吸到文明十字路口里的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日前推出葛承雍《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围绕“汉唐记忆与丝路文明”“胡貌汉魂与异域文明”“唐风胡俗与丝路艺术”“唐三夷教与外来信仰”“唐人胡俑与外来文化”五个主题展开,集中探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
  • 《京剧史照》:用照片呈现京剧从草创走向博大精深的全过程
    京剧是高度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它的历史可用文字记载,亦可用声音记录。增订版《京剧史照》是用照片呈现京剧从草创走向博大精深全过程的一部专著。不懂京剧的人可以拿这本书当画看。文字在这个时代已不如图像更具诱惑力和直观性。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会让不懂京剧的...
  • 在小说“别具权威”的今天,回望文学何以从诗歌开始
    早在1980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这片诗人的沃土上,李其纲就是夏雨诗社的首任主编。他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写文论,写小说,编杂志。他将自己在编辑《萌芽》杂志期间所撰写的一系列谈论外国诗人的随笔文章收录于《文学从诗歌开始》一书,详细解析了叶芝、辛波斯卡、...
  • 《雾行者》无意再现或反思这一宏观进程,更无意铺陈营造关于工业文明、关于资本进程中主体的“漂泊”与“孤独”的陈词滥调,它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谦逊得多:这样的流动与社会重建,对小说而言意味着什么?
  • 兴安在文学这棵大树上一路攀爬的动作,表面看来只是修枝剪叶做编辑,实际在修炼暗功夫,直接开花结果搞创作,而且这创作还终于分了两个杈,结了两种果,一边是水墨书画,一边是散文。
  • 陈嘉映:微信,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
    陈嘉映想在《走出唯一的真理观》中传达给我们的是,无论时代的浪花如何翻滚,既然历史的远景我们很难看清,那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要了解自己具体的处境,知道自己真实相信的是什么,握住这一点信仰的光源,并尽力为它做些什么。这应该被我们运用到一生中的很多命...
  • 陈彦谈枕边书
    2020年06月28日 陈彦谈枕边书
    但能放到枕边的,大多还是好读之书。所谓好读,就是不用做笔记,不用查阅资料的那种。也有一些熟人、朋友的作品,常常读得津津有味。关键是能读出他们文章背后“潜藏”的那些意趣。读着读着,他们就笑吟吟走出来跟你直接对话了,那是一种比文字表面更丰富的表述,...
  • 一个家族六代人的中国情缘
    时间拉回到2020年1月17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举行新春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英国专家西蒙·霍沃思博士手捧一本书,翻着书页向李克强总理介绍着⋯⋯
  • 培养优质阅读行为不能止步于“替人读书”
    全民阅读热情持续高涨之下,一股可被简称为“替人读书”的新风潮正在兴起。一些以新媒体平台或文化公司为主要推手的文化类节目、专栏热衷于通过“划重点”的方式,试图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一本书的“干货”。
  • 《闹城》——一座工业乐园的乡愁
    《闹城》是一部图文对照的个人口述史,它以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强国梦和工业化建设为背景,以作者苏丹成长记忆中的空间和人物为故事线,再现了山西太原这座城市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工业化迸发进程中展现的时代面貌和生活于其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肖像。
  • 方继孝“文化收藏三十年”,他建议普通玩家“入行”需谨慎
    方继孝在《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中,讲述了他收藏历程中最精彩的25个故事,其中包括收藏陈独秀、胡适、陈寅恪、钱穆、王世襄等名家手稿时的奇遇,以及对这些手稿的文献价值、社会价值、历史背景的解读,书中精美插图皆是方继孝先生藏品的局部真品。此书也...
  • 14位中国当代一线作家的散文集结出版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逐光的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勇敢而生、让爱照进生命、你是自己的太阳、向着明亮那方。在作家细腻的笔触下,历史的真相、亲情的温暖、生命的感叹、思想的火光全都跃然纸上。
  • 叶永烈遗作《绝笔·绝响》系列出版,140位名人书信再现一个时代的情怀
    “《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历史的绝响:名人书信背后的如烟往事》两书中,从数以千计、头绪繁多的书信中,找出这近140 位名人的书信,按照人头分好,也相当烦琐。书信要用扫描仪扫描,还要找出相应的照片。理出头绪之后,查找采访笔记以及日记,...
  • 山东大学开了个文学“馆子”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近日,一段《围城》的自由配音登录B站,由“00后”大学生黄桢豪带领10来个小伙伴配音制作,这是一篇结课作业。从阅读、欣赏到精选片段、配音,最后制作音视频上传,让这群年轻人真正走进了文学经典,而引发大家结合...
首页 2 3 4 5 6 7 8 9 10 尾页 共589条信息/共24页 转到第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