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原为“大器免成” 出自马王堆甲本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林一杕 时间:2016-03-02 【字体:

长沙马王堆汉帛书《老子》

长沙马王堆汉帛书《老子》

9月7日《羊城晚报》B4版,钱国宏发表《“大器晚成”的“大器”是什么》 一文。

其实,“大器晚成”原为“大器免成”。

《老子》通行本四十一章中的“大器晚成”,经千百年的传抄、约定俗成的流传,已经成为充满人生哲理的成语。20世纪以来,《老子》的今译本就有十余种,均作通行解释。

任继愈先生从1956年出版《老子今译》,到《老子新译》、《老子全译》,也作“大器晚成”。到2006年《老子绎读》,吸收了近年《老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有了新的注释:

马王堆甲本,作大器“免成”。与“希声”、“无形”为并列,名词之前都是否定词。“大器免成”,是说大器不需要加工。于义为顺。但通行各本均作“晚成”,千百年来已被作成语,故译文从通行本。

楚简乙本作“曼成”,于音,通“免”,韵通“晚”,可并存。《老子》原本疑为“免成”。

1973年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老子》汉帛书甲乙本,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出土的《老子》甲乙丙本等新材料,无疑是促使任继愈先生四译《老子》的一个原因。

但新材料的些许变化,并不是他关注的全部。四译《老子》,吸纳新成果,以及对“大器晚成”约定俗成的意义的态度,其中的真义,在于他做学问求真精神。

长沙马王堆《老子》汉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出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一些学者关注到“大器晚成”、“大器免成”、“大器曼成”三者与前句“大方无隅”、后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义训,希望通过词义来探讨这三种说法,哪种更符合《老子》的原意。

按照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大器晚成”显然有所违背,因为“大器晚成”的“晚”,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无”和“希”是相悖的。“晚成”毕竟还是“成”;“有形”的成,毕竟还是有所为。

而“大器免成”的“免”,有免除的意思,与前后句的“无”和“希”相通。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还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句子,强调有为产生于无为,成事产生于无事,有味产生于无味。

《老子》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也说明“大器免成”与“无为而无不为”,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新思想内涵更为一致,更为接近《老子》的原貌。

这也许这就是任继愈先生充分肯定“大器免成”“于义为顺”的原因。

鉴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比长沙马王堆《老子》汉帛书早了好些年代,也有论者认为,“大器晚成”应为“大器曼成”。对此,任继愈先生以音训进行了解释:“楚简乙本作‘曼成’,于音,通‘免’,韵通‘晚’,可并存。”

即使确定了“大器晚成”原为“大器免成”,但任继愈先生还是尊重“大器晚成”“千百年来已被作为成语”的事实的。

马王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