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巩义石窟赏雕刻艺术

来源:巩义铁生沟煤业有限公司 作者:张晓林 时间:2014-02-18 【字体:


邙山伴古寺,殿前佛光影、未见扫地僧,芸芸普众生,春节期间,我陪同天津美院的老同学去距离河南义煤集团铁生沟矿区10多公里的巩义石窟寺感受一山一水一古寺,千年如烟悟禅心的佛学境界。
  百里邙山东西绵亘190余公里,黄土丘陵起起伏伏,在与黄河、伊洛河交汇处涌现出一段山丘,名曰大力山,其形如卧虎,当地人称为白虎山。在白虎山下,有一段罕见的百米砂岩,砂岩处开凿了一处北魏皇家石窟,窟内雕刻精美传神,其中,国内仅存的帝后礼佛图飞天堪称国之瑰宝。
  始建于6世纪北魏尊崇佛法盛期的石窟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南临伊洛河,背靠邙山岭,其建筑布局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象天法地的影响,依山开凿。石窟外依据石壁形态,雕琢出栩栩如生的佛陀礼赞。五窟中以第一窟的规模最大,面积为6米见方。窟中的雕像,大部分取材于《妙法莲花经》,部分则采自汉魏两晋以来的本土艺术传统,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优秀艺术作品。北魏后的东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石窟寺现存大雄宝殿和东西庑殿10间,洞窟5座,千佛龛1个,现摩崖大佛3尊、摩崖造像255个、佛像7743尊和49篇题记。
  如果说云冈、龙门石窟是大气磅礴的代表,那巩义石窟就是小家碧玉,积聚世间的奇珍藏在深闺,精美绝伦不被世人所知。曾陪我同去石窟寺的艺术家潘宝会、刘良敏、潘涛等人均被石窟的美学价值所倾倒,对其唯美的石刻艺术褒扬再三。巩义石窟诸佛造像,融合了云冈、龙门两大石窟雕刻精华,其风格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雕刻水平不亚于两大石窟。其现存的北朝造像题记融中国书法、雕刻、建筑为一体的审美范式,堪称绝品。其浮雕小品乃美学篆刻之神品,其遗存多为北齐时期最多,就书体而言既有皇家大师又有民间工匠。通观这一时期的题记书法有如下特点:结体宽绰疏朗,点画纵逸,体式奇峻,仪态恣肆,用笔圆活,书风率真自然,在整个北朝数以万计的石刻书迹中风格突出。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些民间工匠的参与,使得某些题记和小品在不经意间完成,直接操刀上石,省略了书丹的过程,带有一种速写和草稿的意味,其简约风格成就了取法自然的大象,具有自然可贵的艺术品格。
  石窟寺石刻佛像多为方圆脸型,神态文雅恬静,衣纹简练。礼佛图、飞天、神兽、佛教故事等是现存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其中最精美的为帝后礼佛图和飞天。巩义石窟内帝后礼佛图18幅,除3幅被破坏外,其余15幅保存完好。最早发现帝后礼佛图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在1935年已被不法分子盗往国外,没到过巩义石窟的众多人群是难以见其真容的,这样石窟寺的帝后礼佛图就成了全国仅有,堪称国宝。它描述的是皇帝和皇后带领着王公大臣和公主嫔妃礼佛的一个场面,也被称为帝后出行图。1996年中、法、比利时三国联合发行了一套国际邮票,中国发行的就是第一窟帝后礼佛图。在帝后礼佛图的浮雕中,比丘尼焚香引路,头带莲花冠的皇后带领着公主嫔妃们,她们一个个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侍女们有的手捧贡品,提着衣裙,执扇打伞和皇后一起缓缓走向佛殿。最可贵的是人物有红、黄、蓝、黑、白五色,都是1500多年前彩绘上去的,虽然历经千年,还依然保存完好,并形成了天然的光釉,其精美程度甚至超越了唐三彩。第四窟的帝后礼佛图人物造型独具匠心,前呼后拥的礼佛仪仗队中供养人大腹便便,相貌森严,侍从瘦小低微,比主像小三分之一。有的手捧祭器,浩浩荡荡地簇拥帝后进香礼佛,表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细腻,为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罕见的杰作。
  飞天,在佛教的艺术宝库中是最具标志性的形象之一。石窟寺第三窟中的一对飞天,头戴莲瓣冠,手持莲花、莲蕾,身穿透明的薄纱,飘带从头后绕过两肩,翻过腋下向后飘扬,屈回的小腿处飘出了长长的裙衣,在云纹的烘托下,产生一种强烈的飞翔感,美人之姿态如扶风弱柳。正是这些婀娜多姿的飞天,使整个洞窟呈现一派富丽庄严佛国净土的气氛,也使人们不知不觉进入飘渺遥远的佛国幻境之中。这些衣带飘逸、凌空曼舞的快乐精灵们,向凡世的人们开示了佛国仙音萦绕、香花满散的美好情景,成为古代无数灿烂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雕塑、壁画等艺术创作的灵感泉源。她融合了西域血统与中原精神,那曼妙的身姿,大眼睛、高鼻梁,再经过漫长的文化洗礼和锤炼,途经漫长的丝绸之路,一路播撒爱的种子,最终蜕变在中原大地,升华为不朽的中国美神。尤以左边那幅,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舞姿飘逸优美,像燕子伏巢、鹊鸟夜惊,流美而生动,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绝响与结晶。被《中国美术全集》等数十种美术类出版物作为封面图案,备享尊荣,其拓片尤为难得。
  石窟寺各个石窟中镂刻的佛龛,大都是一佛二弟子和二菩萨的固定格式。第一窟西壁的涅槃变龛,东壁的维摩变龛,其造像风格已脱离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像的特点,而是面貌方圆、表情宁静的艺术形象。衣纹雕刻也趋于简单化。在雕像风格上,比起云岗、龙门有显著的变化。佛、菩萨虽然还穿着宽衣博带式的服装,但面庞却逐渐丰满起来,圆胖而略长,始终带着微笑,神态和善,让人看了备感亲切。其侍女,体型修长,神态婀娜,符合现代审美。几个同游的男士对此形态均是赞美之词不绝于口。因其多了人间亲情味,少了天上佛界的神秘感,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这种变化,显然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
  身处古寺,感受山之光、水之声、花之香、禅之意,文人之韵致,雕刻有姿态,河洛有琴音,与佛交流足以摄招魂梦,想前世机缘,感叹身居现代都市隔墙之处竟是烟霞山林,香音缭绕如蓬莱禅境。石窟寺中,最大的佛像是释迦牟尼佛的站像,他是北魏同时期我国所保留最高的一尊站佛像,通高5.3米,是石窟外壁雕像,风化严重。进入第一窟,窟内正中雕刻有中心方柱,方柱的正面雕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坐佛的背光刻有火焰纹,象征着光明。两侧刻有对称的飞天、化生和莲花;佛座两侧的护法狮形象逼真、威风凛凛,在中心柱壁脚雕刻的是力士、神王造像,力士形象各异。神王千奇百怪、面目狰狞,造型夸张而又不失自然逼真。东西南三壁壁脚,浮雕有正在演奏的伎乐人,面对这些栩栩如生的乐队,绕梁之音宛在耳际,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心柱西侧神龛上的两个伎乐人雕刻的尤其精美,靠南的弹琵琶,靠北的吹横笛,生动活泼,飘然欲仙。北壁壁脚刻十二神王像,奇形怪状,使人望而生畏。窟顶雕刻呈方格平棋状,内刻莲花、化生、飞天等图案,中心柱东面佛龛内雕刻的是未来佛弥勒佛的造像。弥勒佛的造像明显比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大肚弥勒佛要清瘦许多,这也给我们印证了大肚笑脸弥勒佛形成的年代要比北魏晚的多。由此可以想到佛由心生的道理,根据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各有变化,佛来源于生活,升华于自然。
  石窟寺内现存建筑仅明代大殿和东西厢房尚存。解放前,国内外不法分子相勾结,大肆盗窃巩县石窟的造像。陈列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一尊菩萨像就是从第五窟西壁佛龛北侧盗凿的,受时光的洗礼,石窟寺的雕刻艺术虽然风华残缺,但这种残缺的美已是现代人无法复制的,就如西方雕塑中的维纳斯,人们无法想象没有断臂的她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姿态,而映在人们心中的却是西方乃至东方心目中的女神。
  北魏皇室所营造的石窟雕刻始于云冈,继而是鸿庆寺、龙门,最后是巩义石窟,年代蝉联,系统分明,是研究我国北魏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毕竟只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古代工匠根据佛教内容所营造的石窟艺术,经过大浪淘沙成为中国珍贵的文物遗产和艺术宝库之一,永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