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指数”出炉 专家研讨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时间:2015-11-06 【字体:

指数,正在成为一个与中国电影愈发息息相关的研究领域。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投资、票房、衍生经济等单个领域的数据研究,已经难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由北京电影学院电影产业战略研究所主导的“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弥补了这一空缺。

所谓电影产业指数,是将有关电影产业的众多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通过计量与统计的方法予以汇总计算,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个时期电影产业所处的状态或发展趋势的综合指标体系。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但是绝大多数与电影相关的指数都只是反映明星或影片的个体指数。

近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讨会在京举办,康健民、侯光明、向云驹、许柏林、饶曙光、耿西林、尹鸿、皇甫宜川、刘浩东、赵军利、黄升民、李春利、高小立等与会专家就《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报告》的重大意义、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参与《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报告》的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分析国际、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市级城市等5个层面的电影产业指数,得到如下发现:

1.尽管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自2012年起稳居世界第2位,但是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世界排名并没有同步提升,长期位居第7名左右。不过,中国电影产业综合实力进步很快: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世界排名第8,但是到了2014年,中国的排名跃居世界第5。

2.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电影大国,但不是世界电影强国。按照研究人员的界定:票房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为世界电影大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排名进入世界前3名为世界电影强国。课题组预测,假设现有政策、产业环境等不变,到2017年左右,中国电影票房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1名。到2019年左右,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排名将位居世界第3名。到2020年以后,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将稳居世界前3名,成为世界电影强国。到2024年,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将步入世界第2名。

3.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结果显示,无论是电影产业综合指数还是票房,与人均GDP的发展不同步。这意味着电影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支撑中国电影业持续、快速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影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产业由“大”走向“强”。

4.指数分析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外延式发展,竞争力不足。通过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4个层次分析均发现,效益指数的排序低于产业环境指数和产出指数。效益指数,衡量的是电影产业发展的“质量”,核心指标包括每银幕票房、每银幕观影人次等。

5.适度的票价负担有利于促进电影产业综合发展。“票价负担”等于平均票价与人均GDP的比值,通过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4个层次的指数分析均发现,凡是“票价负担”较低的地区,电影票房和电影产业综合指数的排名较高。

6.电影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亟须破题。区域协同战略,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布局。以“京津冀”为例,分析发现,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电影产业综合发展实力差异巨大,亟须顶层设计,出台与国家战略相配套的电影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从好莱坞的经验看,大数据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从策划、融资、选角、制片、发行、营销、放映等各个环节,都有大数据分析的身影。《中国艺术报》社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认为,电影既是艺术,又是技术,还是产业,就三方面而言,国内学术界对产业的研究是相对短板,有很大的加强空间。他认为此次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可以有效为产业或企业提供服务,“通过电影行业景气指数、区域电影产业指数等反映行业生命周期、景气程度、区域市场状况及前景等,从而反作用于电影生产,为电影企业提供重要参考。”《当代电影》主编、《中国电影报》社长皇甫宜川表示,指数实际上是产业发展的评价与监测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客观、全面地评价电影产业发展状况,“能够推动国家和各地为电影产业发展、软实力提升等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培育更优良的需求环境,引导和提升居民电影消费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格局、社会良性价值等同步提升。”

电影产业指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