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镜,方能通达书法艺术之巅峰——张宇书法艺术传记

来源: 作者:郭传火 时间:2018-06-06 【字体:

2018年6月1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主席张宇先生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以古为镜――张宇书法作品展》。彼时,许多书法爱好者和张宇书法的“粉丝”们都会纷至沓来观摹欣赏。可是又有几人能了解张宇书法艺术上的酸甜苦辣和来之不易?今天,我们将张宇在学书道路上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公诸于众,以飨读者。

张宇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启蒙较早。虽然不能说家传有序,但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安徽东南医学院的父亲那一手的好字写得龙飞凤舞,治愈了无数十里八乡的患者――那些处方上的文字至少在年幼的张宇心里多多少少都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如果能称得上是启蒙老师的,一个是张宇的姨母,另一个就是张宇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1966年9月,8岁的张宇从老家农村到界首县城跟随在县医院工作的姨母一起生活。姨母不仅自己钢笔字、毛笔字写得好,还注重培养张宇对书法的兴趣爱好,她经常叮嘱张宇要坚持练习书法,并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给他买纸墨笔,监督检查他的书法作业。在张宇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每周六,写得一手好字的班主任都要在全班学生中进行一次毛笔书法比赛,他用一块橡皮、一根铅笔、一个练习簿或书法作业上的一个红圈作为奖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张宇凭着自己的天赋和苦练,很快就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张宇上中学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由于他的毛笔字写得好,老师就指定张宇为学校里抄写“大字报”的“专家”。

天有不测风云。在张宇上初三那年的冬天,姨母突然因病去世。在姨母去世的日子里,使张宇切身感受到度日如年的滋味,也使他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母亲从乡下带来的食物,总也不够他吃的,无论怎么盘算,总是等不到下一次食物的到来。在饥饿的情况下,张宇只好在放学后,或利用周日时间到姨母所在县医院的食堂里帮忙,干点杂活,为的是换点食物来填充总是饥肠辘辘的胃。那时候张宇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和照顾,给他青涩的中学时光带来少有的温馨和快乐。尽管青少年的生活是贫苦的,但再艰难的环境也没有阻挡张宇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即便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张宇的耳边也时时响起母亲的教诲: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因此,“宁可不吃饭,也不能不练字”――这就是当时张宇在艰苦成长环境下追求书法艺术的最好写照。

张宇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就没有选择考大学,而是在1978年3月,以高分考入了淮北矿务局技工学校,并经过二年学习后,分配到朔里煤矿当上了一名煤矿工人。参加工作以后,张宇对书法的兴趣有增无减。1989年9月,还在井下当技术员的张宇参加了淮北矿务局书法函授大学,利用三年的工余和节假日时间,较为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书法基础理论,也结识了当时淮北市的一批书法界知名人士。2003年张宇又分别拜言恭达、张荣庆两位书法大家为师,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在追求书法艺术道路上,张宇取法以魏晋唐楷。每天早上都在5点起床临帖练习,夜晚在灯下苦练至深夜,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即使到外地出差,也要把古代碑帖带在身旁,在闲暇之余认真研读。从1986年开始,张宇先后对隋代龙藏寺碑、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宋代黄庭坚等诸多碑帖,进行了反复深入细致地临摹。由于张宇在书法上采取博采众家之长和倾力专攻相结合,爱古而不薄今,逐渐形成了自己凝练而又典雅端庄的书法艺术风格。

梅花香自苦寒来,笔锋历练更纯青。从1994年开始,张宇的书法作品开始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各大展览中频频亮相,屡屡摘取全国各类书展的大奖:书法作品荣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奖“书法十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优秀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最高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提名奖;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文化部等国家级书法大展80多次。

进入21世纪以来,张宇的个人书法艺术成就可谓硕果累累,但是他最看重、最感怀的还是为赵朴初先生纪念馆书写纪念碑文的创作过程。

赵朴初是我国近当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海内外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张宇做梦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享誉世界的大人物,竟然有一天与自己的书法创作联系在一起。2005年9月中旬的一天,太湖县政协主席王中华先生一行四人,风尘仆仆来到张宇的办公室,代表赵朴初文化公园邀请张宇为赵朴初先生书写纪念碑文。赵朴初文化公园是经全国政协批准,由安徽省太湖县政府在赵朴初祖居的寺前镇规划建设的,朴老的灵骨即树葬在文化公园内,旨为故乡人民及海内外宾朋提供一处凭吊、瞻仰之地。

张宇接到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心情十分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能为朴老书写纪念碑文,当是艺术生涯的一件大事、幸事。张宇当时既深感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为了能通过书写纪念碑文,把朴老一生爱国爱党、追求真理的足迹,平易近人、谦和开朗的性格和襟怀坦白、与人为善的风范表现出来,张宇在书写碑文之前,认真地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他先是特地几次去赵朴初先生故乡太湖县寺前镇当地了解朴老生平,实地感受、体验朴老崇高的道德精神。其次,张宇找到大量朴老的著作、诗词、书法进行研究,希望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源泉。接着,张宇就是反复研读《龙藏寺碑》《雁塔圣教序》,外加褚遂良的《房玄龄碑》和《孟法师碑》等,并进行数次通临,做好热身准备。

在正式动笔书写之前,张宇反复阅读朴老碑文,使自己完全沉浸在碑文内容之中,近距离感受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报国舍身,菩萨道行,慧根佛缘,花开见佛,学海寻珠,离乡负笈,书山探宝,挥毫落纸,自成一体”…… 朴老碑文共769字,张宇在创作过程中,力求表现出《龙藏寺碑》的静穆朴拙,又能体现出褚书的空灵、飘逸、飞动;既注重每行中字与字的上下呼应,又注意到字与字之间左右顾盼,一天之内完成了整个碑文的书写。张宇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深感朴老的人格力量,可以陶冶品格、涵养性情,更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使情感能够摆脱束缚,顺畅地表达。通过创作,张宇力求表现出朴老的豁达、平和、谦恭的性格,宏大、无私、博爱的精神境界。

2005年11月26日,张宇在太湖县政协主席王中华先生的陪同下,带着书写好的初稿前往北京新华南街朴老的家中,听取赵朴初夫人陈邦织先生的意见。陈邦织先生反复认真观看了张宇书写的碑文初稿之后,连连点头表示赞许,她认为写得既工稳清秀,又飘逸洒脱,有一股文人气息,适宜表现朴老高深的文化修养。回到宾馆后,王中华先生才对张宇透露,在此之前,他们曾在全国的二十多位书法家中反复斟酌,最后才选定了由张宇来写朴老的碑文。

纵观张宇的书法道路和成长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他曾经年不断地反复临写多种古代碑帖,并从中脱颖而出,终被确定为书写赵朴初纪念碑文的不二人选,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事实上,“2005年”是张宇人生的“分水岭”,也是他书法艺术的“冲刺之年”。从2005年开始,张宇的书法创作终于走上了“涅槃之路”――2006年6月份,张宇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楷书委员会委员;10月份,当选为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代表;12月份,被安徽省文史馆聘为文史馆员。 2007年9月份,张宇先后当选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12月份当选安徽省政协委员。2007年-2009年,张宇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生班学习期间,荣获 “徐悲鸿艺术奖”(仅2人)。2009年5月,张宇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批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并先后出版有《张宇楷书千字文》《张宇书赵朴初碑记》《张宇临隋龙藏寺碑》及张宇书历代名篇字帖等21部专著。2012年其作品被中南海陈列收藏,2014年9月作品被中央文史馆收藏;《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法》《书法》《中国艺术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专题介绍;2014年9月份,应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之邀,为“中华经典资源库”现场创作书法作品。被评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的十大书法家之一。

近年来,张宇还先后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全国楷书大赛评委、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全国书法大赛评委、第六届国际书画大赛“魏晋风度”大赛评委、“农行杯”全国首届电视书法大赛评委、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赛评委和中国(长沙)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评委。

张宇一直自谦地说:我的书法起缘于小学,成就于淮北矿业,是煤矿这片黑色的沃土滋养了我。是的,张宇一直不忘来路,不忘初心,面对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他始终保持一种淡定、平和的心态,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更高的造诣和更大的成就,必须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张宇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国书法艺术之巅峰独树一帜。

部分展览作品:

作品名称:《以古为镜》尺寸:150×46cm

作品名称:屈原《橘颂》尺寸:138×52cm

作品名称:唐白居易《春题湖上》尺寸:180×97cm

作品名称:对联《认天与圣》尺寸:180×32cm×2

作品名称: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尺寸:68×68cm

作品名称:临黄庭坚《王长者墓志铭稿》尺寸:92×40cm

作品名称:刘禹锡《陋室铭》尺寸:48.5×48cm

张宇书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