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矿井写生,真正接了一次地气——孔维克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孔维克(全国政协委员) 时间:2013-03-12 【字体:


孔维克深入付村煤矿写生,与矿工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及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我们组织了深入基层、走进生活的写生活动,来到了闻名业界的山东省枣庄市付村煤矿。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矿井,同行的画友也都是第一次来,书军兄说以前曾下过井,我们很是感佩。但几天后才知道他下的是招远的金矿井,这与煤矿井还是很不一样的。在欢迎我们的接待晚宴上,付村煤矿书记韩涛说:我们现在号召矿领导要‘转作风、下基层、接地气’。我突然觉得群众的语言是那么的生动,我们来到煤矿,还要深入到地下500多米的矿井,去真实地体验矿工的工作和生存环境,这不就是接地气么,比我们常说的深入生活生动多了。
  陪我们这几天下井、写生的是付村煤矿工会主席杨爱民,他家四代都是矿工,从他身上能领略到社会发展的脚步和新时代的风采。他爷爷是第一代矿工,亲历了枣庄煤矿的发展初期,那时中国山东刚刚有了重型工业的矿业开采,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百年历程的开始。他父亲经历了抗战、铁道游击队、煤城怒火等血与火的岁月。他是在新中国诞生不久后出生,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矿工,由一个普通的矿工成长为矿领导,并且是做思想及组织工作的领导,有一种当家做主人的意味在其中。他为人豪爽、豁达,又不失细腻、智慧,说到自己的儿子这新一代的矿工时,他非常自豪地说:他们就更享福了,无论矿工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强度,还是矿工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是地上花园、地下工厂,洗浴有如城市大浴池,吃饭可超过时下大酒店,采煤作业机械化、控制电子化,这和爷爷辈、父辈们的光身下井、匍匐前行、手工刨煤、人工拉煤,与‘下去不保命,上来一身黑’的工作条件比,真是今昔两重天了。但矿工们每天下井5至800米进行作业,其意外风险和隐患还是存在的,这一行当仍是一个高危的行业,所以他们把抓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国务院规定全国矿业单位的矿级领导都要轮流带班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他是副矿级领导,每月在矿领导轮班中有8天与工人们一起下井工作,每次带班下井都要在井下工作8个小时。我们去付村矿山的4天里,恰逢他带班,一天没见他,事后才知道了这些故事。
  我们这次面对一线矿工和劳模直接写生,是一次独特的艺术和生活体验。矿工们由于体力劳动和工作状态的单纯,在精神风貌和形象特征上有着特有的风采。他们的工作装束虽然多年来大致不变,但使用材料和外观设计上却有许多变革和升华之处,如矿工帽原是用柳条编的,现在用的是耐抗压的轻型塑料;矿灯也由以前的单一蓄电池改为长效可控3个光源频段的灯;其他如现代化的防尘、电子报警跟踪装置更是以前所没有的。这些工作装束使我们一看就是印象中的矿工,大家画起来也饶有兴致。
  我自大学毕业后30年来少有机会对着人物直接画写生。去年3月,为了为农民工塑像全国中国画展的约稿及5月为清华大学水墨人物画研修班上课,开始重新拾起水墨人物写生。回想起当年在学生时代画模特的情景,那是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是找了些道具为模特化装、生硬地摆各种动作。而这两次为农民工和矿工写生则是在生活中直接掘取鲜活的人物,表现他们历尽沧桑的形象及生活瞬间,他们给我的视觉冲击力与化妆模特是不一样的。每每下笔都充满了激情,笔下的人物当然也就生动传神,落墨时往往想到的不是对比、塑造等已有的技法概念,而是如何用画笔去贴近那些血肉之躯;用线时想到的也不是勾描那些形体,而是如何捕捉那些生动的瞬间。在用画笔与那些鲜活形象的对话中常常不自觉地触发出阵阵激情,同时每一笔下去也往往会遗憾自己的笔拙功差,不能尽如人意地表现出预想的效果,好在形象的生动总能再启发灵感的笔笔生发,又往往会将错就错地再涂抹出另类的、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短短的两天写生中,我画出了这4张六尺写生的作品,拿回画室后挂在墙上仔细观摩,其生动的形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用笔的豪放无忌,都是在画室里闭门造车或比着照片而描摹所达不到的。这又一次印证了毛主席的那句话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付村煤矿劳模转业军人刘峰(纸本水墨)--孔维克


付村煤矿劳模单茂田(纸本水墨)--孔维克


付村煤矿工文工团舞蹈演员傅颖(纸本水墨)--孔维克

孔维克简介:
  1956年生于山东省汶上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统促会理事、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
  代表作《孔子周游列国图》《公车上书》《沐》《杏坛讲学》《高士图》《白英点泉》等在国际大赛和全国美展中分别获金奖、铜奖、优秀奖、荣誉奖。先后在北京、深圳、台湾等地以及日本、新加坡、美国、韩国、奥地利、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举办联展和个展,国内外许多重要学术刊物均做过专题报道。作品及传略被收入各类画册和辞书、代表作数幅入载《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壁画卷、插图卷。出版有孔维克画集、文集、书法集、写生集等20余种,获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称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举办作品研讨会暨作品集首发式;代表作《公车上书》在七届全国美展获奖后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002000)、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82008),2007年签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集《砚耕堂随笔》获山东省第三届刘勰文艺理论奖;被推举为当代优秀中国画家之一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大型晋京调展;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列入中国首届收藏界排行榜十大画家之一;应文化部、国防科工委之邀参加搭载神舟六号、七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中国画的创作;在青岛落成孔维克艺术馆;主创作品《不抛弃不放弃》(合作)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并获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