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一等奖:贴近矿工,贴近市场,探究煤矿文化新价值——刍议“十三五”时期煤矿文化的传承与拓展

——刍议“十三五”时期煤矿文化的传承与拓展

来源: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 作者:李鲁山 时间:2016年05月18日 字体: 浏览次数:

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正式实施之际,中华文化作为国家的血液命脉,承担起比以往更艰巨、更紧迫、更高端的历史使命。以煤矿文化为代表的国家企业文化集群,历经“十二五”时期的高速发展,呈现出文化内容丰富、正面功能突出、社会效益加大等特点。植根于乌金世界的煤矿文化,不仅丰富了全国各地矿工的精神生活,也改善了煤炭产业内、外部结构和软实力,有力促进了矿井安全生产,确保矿区和谐稳定,成为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全新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从文化的属性分析,它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回顾“十二五”时期煤矿文化的发展,既需要归纳总结,更需要传承修订。放眼建国六十六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煤矿文化经历了早期“领导重视、职工参与”,到中期“优化升级、打造精品”,再到当下“服务大局、系统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矿文化成为国家企业文化战略的实践探索区,煤矿文化缔造的卓越成就,也为其传承拓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一、煤矿文化的传承,要体现矿工群体核心价值观

据《中国煤炭报》相关报道,截止去年末,全国煤矿在职职工约计五百六十万人,如果加上其家属和子女,总人数接近两千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尽管矿工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生活习惯各异,但在煤炭工业这一特殊产业面前,各地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联的煤矿文化,这其中,既有对企业精神、使命、愿景等企业顶层文化的支持,也有对实现安全生产、改善生活、收入稳定、生息繁衍等物质文化的肯定,近年来,矿工群体增加了对健身娱乐、兴趣爱好、审美怡情等精神文化的追逐,这些体现矿工群体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行为,是煤矿文化最直接、最强大的生存土壤。

先有人,后有文化。面对“十三五”时期煤矿文化总体设计要求,我们看到,煤矿职工常年在井下作业,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决定了煤矿文化有自身的特殊性,如表现生命至上、按章操作、杜绝违章蛮干的安全文化,关心矿工冷暖、满足其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关爱文化,幽默风趣、不拘小节又直爽敦厚的社交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产品——文学创作,戏剧曲艺,声乐舞蹈,书画篆刻等等,无不体现出多彩麻辣的煤矿味道,将文化回归到矿工的世界里,让文化最大程度地接上煤矿的“地气”。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矿区,煤矿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有的“一条腿走路”,认识过分集中到“物质文化”上,总认为煤矿是产煤的地方,那些理念、行为和习惯等“精神文化”都是空架子,没什么实际价值;有的应付上级检查,对基层矿工的真实文化需求不管不问;更有甚者,视矿工为生产机器,一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根本不顾矿工安危得失,这样的煤矿,不啻为文化的泥淖。

在即将开始的“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明确在文化这一范畴里,谁能代表最广大煤矿职工的综合利益诉求,在煤矿这个特殊区域,物质文化,犹如人类食品结构中馒头、米饭、烙饼等主食,精神文化,即像与主食相配的蔬菜、肉类、蛋奶、海鲜和水果等副食品,人类想要健康生存,离不开主食,同样也离不开副食,只有二者科学搭配,才能保证健康生存之需要。

相同的道理,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管理三大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如果只有上班、开工资、吃饭、睡觉这样的“主食”结构,很难想象,企业能留住人,也很难相信,这样的企业,能存在、维持多久。

二、煤矿文化的传承,要头脑睿智瞄准国家发展战略

传承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复制文化,在今天“十三五”时期国家战略层面分析,文化作为软实力,一般要适度先行,在国家机器运行体系中,文化要率先打造中国人的全球视野和市场思维。站在“十三五”发展的地平线上,作为煤矿文化,要跟上国家的节奏,要解放思想,头脑睿智,打破传统思想藩篱,以“接天气”的胆略,来谋划今后五年煤矿文化复兴大业。

何谓“接天气”?一是要有战略眼光,将煤矿文化置身于国家文化发展的快车道上,而不是在煤炭圈子里孤立存在,要以开放创新的思维,重新定位煤矿文化的战略地位;二是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放眼国内国际,本着文化大繁荣能带动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政治高度,对文化进行适度调控引导,只有煤矿文化自身变得强大,才能有能力进入国家文化板块中,达到全新的境界。

接上“天气”,对于煤矿文化而言,主动与国家文化战略接轨,抓住机遇,融入国家文化建设之中,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只有摒弃“小我”,形成“大我”,激发煤矿文化中诸如“调和矛盾、凝聚人心、彰显正气、自我更新”等新功能。在煤矿文化“自强自重”同时,关于煤矿文化层次不高、引导不够,方向不明,能力不足等矛盾,会得到较好的破解,达到预期目标。

传承煤矿文化,要厘清国家与企业“大与小”的辩证关系;要立足煤矿文化,吸引广大矿工积极参与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通过有效载体,保持良好的文化习惯;要具备“传承+修订”的操作理念,辨析善恶,修订谬误,去伪存真,发挥好引领作用。

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方向明确决定了文化的“本位价值”可以随着战略调整,进一步实现“保值增值”。以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为例,从一九五六年新矿成立以来,历经近六十年的曲折发展,新矿集团的企业文化,从早期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到中期的“开采光明、奉献温暖”,再到山东能源集团成立后,新矿集团历经半个多世纪企业文化传承,目标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后,升华到新的“明德立新、包容超越”的文化范畴。

文化的嬗变,让新矿集团拓宽视野,强调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常进常新。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矿集团根据世界能源发展大计,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山东能源集团应该以“国际化能源企业,实现绿色清洁能源”为发展目标,以“明德立新、包容超越”文化为契机,谋求更高目标和更新的思路。新的文化理念,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新企业文化价值观,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山东能源集团文化新座标。

三、煤矿文化的拓展,要体现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

文化需要不断传承,更需要科学发展。在破解煤矿文化“姓什么、为了谁、有啥用”三个难题后,文化的创新问题、发展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拓宽和整理,都成为今后五年,全国煤矿企业面临的共性文化问题。

下面,笔者提出几个问题,并做一项小范围的问卷调查测试。

1. 在“十三五”时期,煤矿文化发展升级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2.煤矿文化体制需要创新吗?3.谁为煤矿文化负责?

上述三个问题,从二零一五年八月七日至二十日,笔者在网上进行了两周时间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笔者在山东、山西、安徽、河南、新疆、辽宁等六个省的二十二位煤炭界的朋友,他们中间,有十五位从事党群或文化工作,三位是自由撰稿人,两位是高校教师,两位是工会退休干部。其中,有四人回答了全部问题,十六人回答了第一题和第三题,两人因故没有递交答案。

经过整理,笔者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基本答案予以公布,其中,第一题的答案比较集中,主要有三类,一是文化奖金是否足额投入难题,二是煤矿行政领导是否重视文化,三是煤矿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第三题的答案比较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类,一是国家文化部负责,二是中国煤矿文联负责,三是各煤矿党委负责,四是煤矿工会组织负责,五是矿区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六是全体中国煤矿职工负责。

在第二个问题的问卷中,很多朋友反映,对于当前煤矿文化的机制问题不好回答,其中,三位从事煤矿文联工作的朋友,对于机制问题比较敏感,认为应该改革,不改不行,一位自由撰稿人呼吁煤矿文化机制要创新,国家的文化机制也要创新。

笔者的问卷调查,虽是一次“微行动”,不能反映所关心的全部问题,但也从中看出了一些端倪,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作为煤矿文化工作者,笔者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改革才能使文化机制创新成为可能,不改革,煤矿文化只能维持现状,甚至走向衰落。

机制改革,不是简单的小打小闹,要解放思想,改革煤矿文化机制单一问题。改革机制,煤矿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市场机制、分配机制等,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从改革文化的功能入手,力促煤矿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让有条件的煤矿文化走向市场。

如各矿区的安全文化普遍成熟,技术人才实力很强,可以成立一支市场化的安全文化队伍,到煤矿以外的行业中进行商业服务,从安全文化普及到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将煤矿安全文化中的精华,向社会进行输送。

四、煤矿文化的拓展,要切实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今天,随着煤炭市场的持续遇冷,全国超过九成的煤企出现经营亏损局面,面对严酷的市场表现,煤矿文化一度停滞甚至失掉了拓展的机遇,但恰恰是在这种困难的境地中,有胆识有眼光的煤矿管理者,能在复杂的市场面前,看到所有的竞争,到最后,无非是一种文化的竞争,谁能在困难之中认识到文化的力量,谁就会以“顶层设计”的气魄,为煤矿打开一扇通向市场的大门。

顶层设计,对煤矿而言,要在亏损的状态下,重新设计自身的发展思路,调整利益布局,做好扭转被动局面的新方法新策略,作为煤矿文化与煤矿经营的重要交集,煤矿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来了新一轮的开拓和发展,在经济放缓企稳的大背景下,只有企业文化的先进合理,才有企业经营起死回生的可能。

从去年初开始,包括大同煤矿集团、平煤神马集团、冀中能源、山东能源等全国重点的煤炭生产基地,在严峻的市场经营格局面前,在倒逼成本基础上,管理层推出“不断延伸煤炭上下游产业链,提升煤炭附加值和煤炭就地转化率”、“修旧利废零库存”、“每节约一度电,就等于赚到了三个馒头”等多套管理文化理念,把煤矿文化向着“企业经营生存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强力拓展。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国各重点煤炭生产基地呈现出生产成本持续下降,煤炭质量、市场销量和煤炭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虽然煤炭企业整体没有脱困,但多数干部职工家属都看到了生存发展的希望,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各地煤矿进入了“清洁煤”文化模式,以适应国家对环境的更高要求,这也体现了煤炭工业整体“顶层设计”的智慧和胆略。

综上所述,煤矿文化产生于真实的矿工中间,煤矿文化面临着诸多传承和拓展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煤矿文化的研究者、参与者,我们要开拓视野,更新知识,以“传承、创新、发展”的思维,去科学调度煤矿文化,以更加务实、更加理性的态度,去探究煤矿文化未知的功能,挖掘利用煤矿文化更大的价值。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