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全煤状元”

来源: 作者:吕灵芝 时间:2011年08月26日 字体: 浏览次数: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杜儿坪矿青年职工董林

不知道农民工这个词源于何时。在我的记忆中,把农民和工人联系起来,是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将新到煤矿井下工作的农民叫农民轮换工。为什么他们不能被直接称为农民工,而是被称为农民轮换工呢?这“轮换”二字曾经隐藏着那个时代农民工的辛酸。他们经过几年脱胎换骨的改变,适应新环境、新工作,而刚刚熟悉了工作,就会面临轮换期满,重新拣起他们已经疏远了的扛锄种地的农活。而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杜儿坪矿农民轮换工董林,却是这个群体的幸运儿。2008年,这位年仅26岁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在短短七年间,成为杜儿坪矿的一名正式职工,先后获得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技术能手、全国煤炭行业职工技能大赛第一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山西省“十大新闻人物”等,多项荣誉。目前被企业保送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脱产学习。

我走进董林家采访时,他正聚精会神地预习下学期的功课。我打量着这位在中国煤炭行业小有名气的比武状元、中国农民工行列中的佼佼者:他中等身材,斯文的长相,朴实的气质,话语不多,却句句实在。在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情绪时而纯朴天真,时而激越澎湃,在言及儿时趣事时,他表情诡秘,神采飞扬;在言及工作和比武获奖时,他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在言及总书记会见时,他激情满腔,溢于言表;在言及当下学业时,他神情笃定,胸有成竹。在他的讲述中,一个农民工成长成才的历程在我眼前缓缓展开、延伸。这时,我意识到董林今天的成就与他的成长经历、机遇、勤奋和行业政策、企业培养诸多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

贫瘠的成长环境,他没有跨进大学校门

成功之途,需要勤劳、学识和坚定的信念,需要时代赐予的大好机遇,更需要企业改革发展的推波助澜。30年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也使许多个体的命运发生了质的转变。

董林的闪光足迹,充分见证了这一说法。

时间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2年8月28日,在这个人们普遍认为吉祥的日子里,董林在山西省曲沃县杨淡乡沟东村降生,为这个矿工家庭平添了无尽欢乐。少年时期的董林十分聪明顽皮,当时农村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上房、上墙便成为董林与小伙伴捉迷藏的最好的去处。每到此时,母亲总是站在地上“敢怒而不敢言”,生怕声音大了吓着孩子从房上摔下来,等小董林悄悄爬下知道犯了错误要挨揍时,总是躲在奶奶的身后“避难”。他是奶奶的最疼爱的孙子,奶奶也自然成为他保护神。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董林的玩具也在逐渐升级,拆卸家中的电器和农用车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父亲在西山煤矿工作,母亲终日没时没晌的在地里干活,他便和长自己三岁的哥哥一起把母亲的手表、洗衣机大拆八块,好看个究竟,满足好奇心,然后再像模像样地擦干净油泥,按拆时标的记号悄悄装上,还别说,他们每次的秘密行动,还真的没有被母亲发现过。更有甚者,他们竟敢把家中的农用车悄悄给拆卸了,结果等妈妈从地里干活回来时,他们还没能将农用车装上,慌忙之中他竟忘记了拆时标注的记号,这次经他们“检修”的农用车,竟然不会跑了。母亲哭笑不得,也拿这两个宝贝儿子没有办法,只好找人帮着重新修理安装。

董林,就是这么个从小就对身边事情心存好奇、生性爱琢磨的孩子。

上学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董林始终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好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他是班里的数学、生物课代表,是纪律班长,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遵守纪律、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可终因农村教育水平有限,董林还是因几分之差,没能跨进大学的校门。

当时,虽然董林的父亲在太原当煤矿工人,可在老家这贫瘠的黄土地上仅靠母亲一双手劳作,每年的收成也只够勉强糊口,加上奶奶身体不好,就是父亲多出勤、多挣钱贴补家用,家中的日子也还是十分拮据。面对高耸的大山和贫穷的生活,董林的心茫然了。怎么办?他想到了父亲,想到了父亲所在矿山。他平生第一次走出家门,登上通往太原的列车,来到他曾多次想象过的父亲工作的地方——西山杜儿坪矿。初次看到大型现代化的矿井,董林跃跃欲试,心中萌发当一名矿工的念头。可煤矿并不是经常招工,他的意念只这么一闪便随风而去,只好又怏怏地回到曲沃老家。

为了让董林开阔眼界,看到生活的希望,父亲托人为他在太原小店找了份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工作,董林再次从老家来到太原。可是,在饭店里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一个月的工资才200元,勉强够自己的花销。而凭着坚韧和执着,董林还是坚持在此工作了一年,才又收拾行囊返回原籍。

理想再次破灭了。

董林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肯吃苦的有志青年,回乡后,他没有被眼下的失意所击溃,决心凭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生活现状,他着手尝试自己碹窑烧木炭。精心设计,反复权衡,木炭窑很快就碹好。接着,就是到方圆几十里捡拾别人丢弃的果树枝、挖果树根。烈日炎炎,加上繁重的劳动,身体单薄董林,手震裂了,脸烤爆了皮了,可他从不皱眉头叫一声苦,母亲心疼儿子,只有背地里偷偷掉泪……

机遇改变命运,他找到了人生支点

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机遇总是不期而至。当董林一心想成为一名矿工时,矿山没有给他机会;当他立志自谋出路时,矿山招工的消息则从父亲的电话里传来。

2001年11月1日,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杜儿坪矿要招收农民轮换工,董林经过考试被录用并分配到一采区掘进一队工作。他将精心设计的木炭窑和赚来的钱交给了哥哥和母亲,自己如愿以偿当了一名矿工。煤矿工作十分艰苦,不少人因受不了苦,一个个离开了矿区。董林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深知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苦是苦点儿,他还是毅然坚持下来。

来矿之后,董林没有满足于当一名从事简单劳动的普通工人,而是积极学技术,钻业务,决心成为一名绝技在身的技术工人。他参加了杜儿坪矿团委组织的“导师带徒”活动,与当时队里的技术大拿苏世跃结成了师徒对子。2004年,“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在全国实施,“导师带徒”活动作为“计划”推行的重要载体在西山全面推进,“导师带徒”活动为董林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

董林的父亲董恩龙是杜儿坪矿生产科一名业务过硬、踏实敬业的管理人员,他虽然没有渊博的知识,却以勤劳和坚韧为儿子作着表率,默默鼓励儿子克服困难,不懈进取。照董林的话说,父亲是矿上的老工人,是过来人,对我在矿上的成长帮助很大。平日里,只要父子俩坐在一起,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矿上的安全和生产,包括巷道施工、质量标准建设等,他教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儿子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加强学习,他时刻把嘱咐挂在嘴上,把儿子放在心上。

当时,董林的具体工作是对井下掘进机维护修理。在农村生活将近20年,虽然儿时总爱捣鼓家里的电器,可这么大的掘进机,董林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要对掘进机进行维护修理,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最初,他连零部件的名称都不知道,工作中总是闹笑话。师傅苏世跃及时鼓励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不怕脏、苦、累,什么事都难不倒你”。听了师傅的话,董林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他在工作中边学边干,在师傅的指导下,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为自己打基础。他利用业余时间,借阅大量的专业书籍,把自己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难点及时记录下来,师傅在时向师傅请教,师傅不在时向身边的每一位职工请教。每当机器发生故障需连班加点修理排除时,董林都自告奋勇留下陪在师傅身边作助手,以便学习更多的实际操作本领。在董林眼里,每个人都是他的师傅,就这样,他将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在一起,成为自己的财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短短几周时间,董林已经能熟掘进机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在师傅的帮助下对设备的机械传动、液压传动原理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2003年,董林和师傅苏世跃一同参加了杜儿坪矿的技术比武,在这次比武中,师傅苏世跃获得了第一名,董林获得了第三名,被授予了“技术能手”的称号。作为一名农民轮换工,参加工作才一年多就获得了如此成绩,在矿区令人刮目相看。随后,董林又以助手的身份参加了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第二届职工技能运动会,协助师傅世跃获得了第一名。这次比赛极大地触动了董林,不仅让他找到了与别人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让他树立了自己又一个人生目标,那就是自己也一定要成为师傅那样的技术状元。

董林在杜儿坪矿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他向自己发起新的人生宣战。

刻苦学习钻研,他成为全煤“比武状元”

有了奋斗目标,就有了前进方向。从此,董林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检修班是丙班,每天下班回到家都在晚上十一点多,可他吃过晚饭都至少要自学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并一直坚持着,他真正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到了人生乐趣。董林平日生活十分节俭,可若遇到自己需要的技术书籍,却从不吝啬,他不断购买新书籍,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应用到新实践,不断迈出新步伐、攀登新高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董林已经成为了检修组的技术骨干,不需要师傅们的指导,就可以单独修理维护掘进机了。

2003年,62312工作面使用AM-50型掘进机,为了保证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的发生率,董林每天按规定标准精心维护设备,设备在一年之内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故障,开机率也创下了全矿历史最好水平,为掘进一队完成5300米的进尺,实现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基础。

2004年2月,董林又遇到参加工作后的又一位师傅——郝守文。郝守文教育董林:一个好的掘进机修理工,不但要会修,而且还要会操作,这让董林对综掘司机这个工种有了深情的向往。在郝守文师傅的指导下,他进一步从细节入手开始学习如何操作掘进机,如何切割,如何与机器融为一体发挥出机器的最佳性能。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举一反三,将两位师傅所传授的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凭着刻苦和虚心,加上勤于思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论自身条件,许多人都要比董林强很多,论成长环境,许多人都和董林一样。董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作为掘进机修理工,董林只有在试机的时候,才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虽然每次只有两米的距离供他练习,但这对于特别用心的他来说已经足够了。即便试机,董林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用最合理的切割方法保证巷道切割成型,让别人放心,让自己满意。交接班的时候,董林就站在旁边认真观察司机如何操作,默默记在心里。

在郝师傅的指导下,从佳木斯S-100型、淮南AM-50型掘进机到现在太原科学研究院生产的EBJ-120TP型掘进机,董林都能熟练操作,准确掌握各项技术要领,成了队里操作修理的技术大拿,师傅都说有点儿教不了他了。

董林没有骄傲自满,生产上出现问题,他总能随叫随到,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2004年3月28日,下班后回到队里,董林得知掘进机刮板输送机头轴出现故障,急需更换,但井下又没有备用件,自己便主动背起70多斤重的备件下了井。到了井下,从车场到工作面又步行了一千多米,还包括二百多米的斜坡,一路下来,已是满头大汗。到了工作面,顾不上休息就开始拆卸更换,在最短的时间让设备又开始正常运行。

2004年11月5日,在62313工作面,董林接班后进入工作面检查,发现AM-50型耙爪出现故障,面对铲板下的煤泥积水,他没有丝毫犹豫,就钻进了铲板底部,仰面躺在泥水中,由于打开了耙爪底盖,润滑油从铲板底部流下来,整个人在冰冷刺骨的泥水和油污中泡着,一干就是三个小时,当董林从铲板下爬出时,衣服已全都湿透,整个人也面目全非。耙爪又能正常运转了,他沾满泥污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杜儿坪矿北五盘区煤层薄,为确保巷道高度,无形中增加了对AM—50型掘进机性能的要求,为抢修掘进机,董林时常加班加点忘我工作,从不讲条件和报酬。一次在63315尾巷中,掘进机铲板与机身大架子连接螺丝断裂,造成铲板无法升降,董林凌晨两点下井一直干到当天下午五点,才抢修结束,当看到自己抢修的掘进机正常运转,满溜子的煤欢快地通过机身往外流淌时,这才露出开心的笑容,再看他的双眼已经熬得通红,坐在出坑的列车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的这种奉献精神以及自信的笑容,深深地感染着班组的每位职工。

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就是这样时常伴随在董林和他的同伙们身边,连班加点属家常便饭,紧急上岗更是不分晨昏,久而久之,练就了董林过硬的技术本领和工作作风。

2004年底,由于63312工作面地质条件差,AM-50型掘进机刮板在董林所在的丙班之前已是损坏严重,几乎所剩无几,当班负责人及时向队里汇报情况,队里决定让夜班人员带去,让丙班留一人安装刮板,董林就自告奋勇留下装这20块刮板。等两个班人员交接工作后,丙班人员就赶往车场候车,董林则趁机利用平日练就的娴熟技艺,在短短15分钟就保质保量完成了20块刮板的安装工作,等夜班试机正常后,他抓紧赶往车场。还在此候车的同班人员看到董林的到来,个个用诧异的目光审视着,班长急切地问,你不是留下装刮板吗?怎么也跟着下班,董林则腼腆地笑了笑说,刮板已按要求装好,掘进机已开始正常工作了。

就这么一次,董林就深深体会到师傅平日经常说的“熟能生巧”的道理,从此就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地练习基本功,更加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人说董林幸运,我没有异议。是社会改革发展为他带来了机遇,是行业政策为他带来了好运,是企业做强做大为他搭建了成才的平台。但我感觉,更主要的是他有立志成才的信念,有奉献企业的执着。他付出了辛苦,燃烧了青春,点亮了生命。

2005年,是董林平生的又一个幸运年。就在他内功扎实,技艺炉火纯青的时候,“西山煤电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拉开帷幕。这对董林而言是一次绝好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时期,董林就像着魔一般,说他废寝忘食一点也不过分。在现场,他一刻不停的地操练技艺,在家中他分秒必争地学习理论。

就在这一年,董林本来就单薄的身体一下又瘦了五公斤,本来很浓密的黑发脱落得渐渐稀疏。

看到如此境况,父亲董恩龙急在心头,他劝儿子注意休息,一向温顺的儿子只是口头答应,实则总也做不到。情急之下,董恩龙将妻子陈爱从曲沃接到矿上照顾儿子起居。董林从小由母亲一手带大,他与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农活很累,他心疼母亲,从能挑动半桶水的时候,就放学后帮母亲担水、洗衣、做家务,母亲对儿子更是疼爱有加。母亲来后没有对儿子有更多的说道,她了解儿子,知道怎么挡也挡不住儿子的执着;她理解儿子,知道怎么拦也拦不住儿子认准的道路。她只是默默地守在儿子身边,为儿子做从小爱吃的饭菜,为儿子说些宽心的话语,为儿子送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艰辛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6月,董林蝉联了杜儿坪矿职工技能运动会综掘司机技能大赛冠军。7月,被推荐参加西山煤矿总公司技能大赛,以优异的成绩夺得冠军。8月,在山西焦煤职工技能运动会上,以0.2分的微弱差距获得亚军。接着,董林被推荐参加全国煤炭行业职工技能大赛。在10人组成的集训队伍中,经过残酷的选拔淘汰,董林最终和另外两名选手取得了参赛权,并一举夺得了全国煤炭系统综掘司机技能大赛冠军。

不知董林究竟下了多少辛苦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我问了,他没有回答。只给我看了画满标识的一摞书本和几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

这是何等感人的一页又一页啊,这一页页满浸董林汗水的智慧之花,如深谷幽兰般绽放。那幽香飘洒在千米井巷,那幽香,漫卷在灿灿煤海。这里面,不仅贯穿着他辛劳和智慧,更凝结着他对矿山的深厚感情和对自己事业的敬畏和笃诚。此时,书本中那密麻麻、乱纷纷的数字和公式,在我眼里骤然生动,心,也因着他的刻苦和坚韧而湿润。

精神是利剑,知识是坚盾。如果利剑和坚盾执于一人之手,当为武者之杀绝。历经辛苦而玉汝于成的董林,正乘着企业科学发展的东风,一路高歌,一路向前。

乘势而上,攀登更高的巅峰

成功的光环,没有让董林停止前进的脚步,他把眼光看向更远的未来,他把心思花在企业的现在,他要回报企业,他要奉献矿山。他不仅自己要更上一层楼,还主动把技术和绝活传授给别的工友。

2005年底,董林与吴应龙签订了师徒合同,带上了第一个徒弟。吴应龙也是一名农民轮换工,从事支护工作,从未接触过掘进机,而此时距离2006年的技能大赛仅仅剩下了半年的时间,董林不想让徒弟错过这次机会。如何把本来应该在一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半年内完成,是摆在董林面前的一道难题。“导师带徒”活动要求师傅和徒弟必须同班组,以便更好地学习。当时吴应龙在生产班,董林在检修班。检修班只负责对掘进机进行检修,没有生产任务,所以工作环境比生产班要好,没有煤尘。队里决定调董林到生产班,董林坚决服从,连队领导都感到了意外。

又是一个春天。开得正旺的丁香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出阵阵馥郁的芳香。可此时,这芳香对董林而言,远不如他和师傅徒弟们摆弄的掘进机的油腥味更具吸引力。

测试,计算,拆下,装上,一次,两次,三次。他要练速度,他要找窍门,他要带出一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徒弟。

经过师徒二人的共同努力,吴应龙一举获得了2006年杜儿坪矿技能大赛的亚军,并代表矿参加了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的技能大赛。

吴应龙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矿“导师带徒”活动领导组研究决定提前终止他们的师徒合同。接着,董林在一年之内又带上了第二个徒弟吴文龙。由于掘进机修理工的导师贾付才调离了掘进一队,董林又主动承担了掘进机修理工的导师任务,带上了第三个徒弟田俊生。

就这样,董林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个又一个徒弟,用青春的光焰照亮前进的征途,点亮灿烂的明天。

2007年,对于董林而言,注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头。这一年,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这一年,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一年,他接到山西省保送他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脱产学习的通知。这样的荣誉,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好事,让这名年仅25岁的矿工欣喜若狂。

要上大学了,而且是梦圆北京!董林心潮澎湃,数日不能平静。父母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总要多说上几句,分享心中的喜悦。

可生性认真负责的董林此时却犯了愁,岗位上他是主力军,况且还有徒弟没带出来;家里面他是顶梁柱,眼看父母苍老,奶奶暮年,自己怎能一走了之?

他思忖百番,考虑千度,最后毅然决定还是守矿、守家,安分工作。曾经,自己没有读大学不也一样服务企业、建设矿山吗!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领导,告诉了父母。

家中老人觉得他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太可惜,可他们也讲不出太多大道理。

矿领导得知董林放弃深造的机会,纷纷前来说服。党委书记来了,矿长来了,工会主席来了,区队领导也来了……大家推心置腹、诚心诚意劝说董林一定把握住这次深造的机会,等学业成功,再回矿做更大的事业。

2008年3月1日,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董林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正式成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12名学生中的一个。

2008年,是董林有生以来幸运指数最高的一年,他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会十五大的代表。

2008年10月21日是董林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包括董林在内的农民工代表。幸运的董林获得了向总书记当面汇报工作的殊荣。

“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作为农民工代表参加中国工会十五大这样的盛会,更没有想到能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工作。”

“当时特别激动、特别兴奋、特别紧张,本来已经背好的发言稿全忘记了……”说起当时的情景,董林到如今依然难以抑制兴奋和激动。

董林因自己不懈的努力而获得了幸运的机会。现在他正在全心全意刻苦学习,以尽早完成学业,回报国家和企业对自己的培育。

董林告诉我,2008年度因他学习成绩突出,获得了学校设立的社会奖学金。今后定要更加努力多学知识,多做贡献。

尾 声

董林精彩的人生故事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际。我忍不住想,如果不是如今的大好时代,如果没有如此好的行业政策,如果没有企业发展为他创造机遇、提供平台,董林能有今天吗?其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深信,引领董林攀登不已,奋斗不息的动力是当今社会的改革浪潮和时代精神。

对董林的最后一次采访是在暑期他回矿临时工作的掘进机组办公室,在电脑前,他正与几位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新型掘进机的性能和原理。审视着计算机里一台台簇新的掘进机器,我仿佛看见更加坚实的董林,以智慧和刚毅在千米井下开拓不止;以执着和坚韧,在浩瀚煤海,奋力扬帆;以心血和汗水,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此时的董林,正如羽翼将丰的飞鸟,振翅自由飞翔在浩瀚的蓝天。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