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淮塔前的冥思

来源: 作者:申嘉巍 时间:2011年08月01日 字体: 浏览次数:

去年5月末6月初,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于是,有了为期十天的徐州之行。

在这十天里,我亲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园林之美。到徐州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多了。从车窗望去,随处可见地势不高的山,一路上树木葱茏,再没有了北方的粗犷与直率。

我们下榻在中汇国际会议中心。一早醒来,才发觉自己竟在群山的怀抱里。

东面是中国矿大的文昌山,南面是二龙山,西面是泰山,西北是凤凰山。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正是坐落在凤凰山的东麓。

从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参观后出来,前往淮塔的路上,看到了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领导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整个群雕气势宏大,形态逼真。

坐落在凤凰山东麓的淮塔,国务院决定于1959年4月4日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1960年4月5日奠基,1965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塔高38.15米,比人民英雄纪念碑略高0.21米,面向朝阳,巍然耸峙。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塔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抬眼看去,庄严静穆,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沿着一百二十九级台阶缓步而上。

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我仰起头,注视着那九个大字,只见笔走龙蛇,跃然发动。我在想,是什么让军民齐抗战,是什么让他们甘抛头颅、洒热血?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仅有记载的战役就多达400余次。去龟山汉墓的路上,导游手指九里山战场遗址向我们介绍,项羽兵败白云洞的传说。

徐州最近的一场大战就是——淮海战役了。

时间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冬天,一场历时65昼夜的决战,在这里上演。国民党军队面对拥有兵力60万,火炮1364门,坦克22辆,飞机0架的对手,仍吃了个大败仗。似乎带有永远不相信的眼神去看待那段历史,但,那确是事实。

60万大军靠着300万吨以上的弹药,9.6亿斤的粮食,20多万副担架,每个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双棉鞋,进行横跨苏、鲁、豫、皖、冀五省达3000公里的作战区域。

这真的是也只能是人民战争中所创下的人间奇迹。

更令人震惊的是,战役胜利后,军粮尚有约5亿斤。若不是543万民工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怎么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再者,军队所需9.6亿斤粮食,决非测算有误,这样的结果不仅证明人民解放军没有暴殄天物,更是在硝烟与炮火中同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淮塔塔座在设计上就突出了这一细节: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

走在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我伸手抚摸着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30000多名烈士名录,觉得这些逝去的英雄们不死的精神在向我传递,传递着一种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看着一行行、一列列黑体小字,知道那是烈士们的名和姓,可是,还有一些没有留下名姓的英雄与他们一道,承受着后人的祭奠和膜拜,崇敬和颂扬。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哪怕一息尚存就要把手榴弹扔向敌群的瞬间,听到了他们冲下掩体与敌相拼的喊声,感受到了他们为国捐躯的余温。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此时我眼中的湿润。

63年过去了。淮塔就像一名永不退伍的老战士,背负青山,面朝城市,用一种象征和平的眼神凝视着远方,倾诉着,告诫着,祝愿着今天拥有幸福的人们……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